嗝嗝老师,剧情不再赘述,又一部敲打七仔低泪点的印度电影。12.01, 8012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晚上,兴致盎然的接收了一回教育。
说起印度电影,不得不提歌舞,不得不提电影本身所表达的精神情感,要么关于种族,要么关于宗教,要么关于女性地位……各类题材之中,佳作频出,这次的嗝嗝老师则讲述了一个因为图雷特综合症,本被认为不适合教师这个岗位,却带领学校里的最差的F班,逆风翻盘。其中人物刻画之细,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特点,每一个人身上,都在教影迷们一个个活生生的道理。
透过这些鲜活的角色,除了观影之中的感动婆娑之外,影片结束,我们观众是否能够从中体会到一些要义,这才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,也是印度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。
父母:
奈娜·玛瑟的父亲,极力想帮助女儿解除“患疾”,但是却不能积极的接纳真实的奈娜·玛瑟。以至于餐厅点餐,都会因为奈娜·玛瑟的嗝嗝声,而仓促的帮女儿做点餐决定。由此导致的父女关系极为紧张。最终,父亲终于明白了女儿真正想要的东西,父女俩的关系终于冰释前嫌。反过来,母亲和弟弟就做的很好,他们知道奈娜·玛瑟要的是什么,并且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她。
电影给天下的父母们,特别是初为父母的年轻人们一个很好的教育模板。父母子女的沟通,贵为知心,先弄明白子女需要什么,而不是草率的帮助子女做决定!
可汗校长:
这位教育家改变了奈娜的命运。
诵读演讲会上,奈娜的嗝嗝声打破了台下的宁静,同时也打断了台上的诵读表演者的思绪,导致忘词。可汗校长一出场便显露出了一位教育家的广阔胸怀。首先,校长以褒奖肯定了诵读班的表演;再者,很正式的将奈娜请上舞台,并以一种大人对话的方式,循循善诱,引导奈娜讲述出什么是图雷特综合症,以及身患图雷特综合症后自己所遭遇的一些不公正的待遇。
那一刻,奈娜受到的是一种极大的尊重,一种平等的尊重和鼓励。对于,患有这种明显外在困疾的人来说,其他人而言,最友好的方式则是展露出一种平等的尊重。看稀奇,超乎寻常的怜悯之心,都不是一种可取的方式,更何况是嘲笑。
在这一点上,可汗校长,比奈娜的父亲做得好,至少承认了奈娜并且也尊重她。
同时,从影片后面的奈娜的经历来看,老师的德馨、教育方式是真的能够延续,并发扬光大的……奈娜,接过了这位教育家教书育人的接力棒!
9F班:
一群个性鲜明的生长在印度的贫民窟的娃娃们。除了学习,还需要帮助父母兼顾起家庭的营生,要么修车、要么打渔,甚至是靠赌博赚钱……这一群已经算得上社会老头条,被社会锻打出了极强的生存能力,聚在一起,被学校排挤打压,便迸发出了极强的自我保护欲,和破坏力。奈娜的前几次上课,不是被写成嘻哈diss就是被恶作剧弄得下不来台。
整部电影,七仔认为有两个地方是情感的升华,一是可汗校长对孩童时期奈娜的“采访”;二就是要数在咖啡厅,9F班对奈娜老师的集体“表白”了。两位刺儿头,带领着大家一起来请求老师的原谅。
9F班集体的励志故事,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,无论你身处什么地位、什么处境,不要怨天尤人,只有靠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,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。
瓦迪亚先生:
作为9A班的优秀教师,已经将这群来自底层、且不思进取,整天恶作剧的学生给盖棺定论,所以处处对9F班嗤之以鼻。演员:内拉吉·卡比演技也是相当的棒,估计好几处都让观众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。但是就这样一位,处处充满“心机”的老师,在最后却当着全校师生的面,承认了自己的“过错”,将错误的试卷泄露给9F班的同学。虽然这是自己学生的杰作,学生的种种行径,正是老师的思想、行为所慢慢影响的结果。“近墨者黑”、“教不严师之惰”,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还9F班一个公道,应该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。一,守住了自己教书育人的准则,给那一个背地里捣鬼的学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道德课,救了一棵苗子,也当时对自己以前的教育缺失的一种补救;二,则是守住了底线,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。
这位瓦迪亚先生给身处职场的人们,给社会的广大普通人们,都上了一课:害人之心不可有,要有基本的道德行为底线。为人师者,不仅仅是在学习上,更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学生做好榜样。教育,教知识、培育人,不能缺了一条腿。
奈娜:
终于谈到女主了,善良、坚韧,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。教会观众太多的东西:因材施教、懂得包容、不轻易放弃(对自己、对学生皆是如此)……说来奇怪了,正是有点最多的剧中角色,反倒是不能一一名具了。闪光点太多,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,观影去吧!莫让七仔的固定思维,限定了你们脑海中对“哈姆雷特”的思考。